惊人的粮收(1 / 2)

不知我哥是嬴政 竹艼 1474 字 16小时前

第71章惊人的粮收

大司农与太仓令对视一眼。

怀疑文书出错的太仓令,亲自盯着手下的人,重新把粮收点一遍。怕里面混有沙石,他还一辆辆车随便抽出一袋粮食查看,确保不会出这种致命的问题。

这时候的大司农和太仓令都冷静得近乎严峻,肃然的脸色看得一众运粮卫队冷汗涔涔,还以为自己哪里违反了秦法。农官们,包括籍田令也被喊来一起点粮。

籍田令满脸莫名:“点粮这种事情,不是还有太仓的丞、长、吏诸人负责,与我们何干?”

怎么这种事情还要喊他们籍田的人一起去。金秋十月,谁不忙收成啊!

他们籍田也是要收成的好不好。

卫士道:“听闻是蜀郡和巴郡送来的税粮太多,需要诸位帮忙清点,确保没错。”

多?

还没开始挖番薯掰玉米的籍田令,对玉米番薯的收成,还停留在上岁的记忆,以及寒冻过后,家里屋前屋后那一些些收成上。且栽种在屋前屋后的番薯,并不如蜀郡和巴郡栽种在山地照料得精心,土地的肥沃程度更是无法比。

是以,籍田令还是不太明白大司农到底要做什么。可秦国素来是令出则行,对方要调走他们,手中都是拿着王令的,他们也不得不放下手中耒耜,带上笔墨前去。

抵达目的地。

籍田令看着野地里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队,有些吃惊:“诸地都将粮税送来了?”

这么快么。

他心里忽地“咯噔"一下,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中用,记错了日子,错过收粮的时机了。

心口忽地一片冰凉,让他下意识想要掉头,赶紧把王田里的作物全部给收掉。

卫士摇头,再次重申:“不是诸郡的粮税,只是巴郡和蜀郡的粮税。”这批粮食是他们前去护送回来的,到底有多少,他们最是一清二楚,保证不会多也不会少。

怕路上潮,引得番薯长芽,两郡还特意将粮晒得干一些,免得出什么差池。“什么?!!"籍田令一下没忍住,吊高了嗓子。幸好是在野外,不在城中,没有人会将他抓去投狱,他吞下一口唾沫,清咳两声,才算平静下来:“你们说,这是多少个郡的粮税?”卫士:“巴蜀两郡。”

想当初,他们去运粮的时候,也是这样吃惊,甚至做好要空一部分车的准备。

结果没想到,下半年的巴蜀因旱地太多,栽种的玉米和番薯居然多到堆满仓,甚至溢出来,要派武卒日夜看守,免得被山野兽类或者匪盗劫掠。他们回程的时候,车不仅装满了,还不够,征用了巴蜀两地的车运回来的。籍田令:”

不对,一定是他没睡醒,才会听到这么荒唐好笑的话。呵呵呵,听听他说的什么话,这老长的车队,跟上岁各郡送粮的队伍一样浩荡,他居然说只是巴蜀两郡的粮收。

骗谁呢。

他觉得肯定是运粮的人碰上以后,自己都昏了头,并不清楚哪些是自己跟随的运粮车。

罢了罢了,他还是找大司农和太仓令问问。籍田令握着笔和做账目的册簿,背着手去找两人问清楚。两人对粮收的数量也是半信半疑的时候,但能确定的确是巴蜀两郡的粮税,而没有其他郡县的份。

籍田令:“!!”

今岁四月不是有寒冻么,为什么巴蜀会有这么多粮收。这两地是悄悄瞒着其他郡县,独自躲过了寒潮不成?“先别闲话,将粮点了再说罢。“大司农还是更为沉稳一些,招呼一众呆愣的农官先将正事干了。

农官们每人分得好几车,开始清点车上的粮,并打开检查有没有什么差池。各自清点完,再与太仓令手中的账簿核对。再度确认没有任何差错。

一众人还是不信,又交换清点一遍。

点完,再三与太仓令确定五谷与其他作物的收成真的没有错。“居然没有错……“太仓令上报大司农,眼神还有些恍惚,似是在梦中一样,带着几分飘忽,“今岁的豆、粟、稷、麦、麻收成几无,但是稻与玉米、番薯的量,比上岁翻了倍,其中番薯在巴蜀之地种过两轮,是以总量惊人,比上一年多出两倍。”

大司农接过文书账簿,自己又亲自对了一遍,才敢肯定这个数量是准确,可以上报王的。

“竞真的没有错?"他也有些恍惚。

尽管教官说过,番薯这玩意儿不能当主食单吃,不然对肠胃不好,玉米也最好磨成粉,跟小麦粉之类的混合做成什么馒头。但是,要是真的有饥荒,谁还管光吃这个对身体好不好。不吃可是要直接死人的!!

哪怕将番薯磨成粉,再做成薯粉晾干储藏,产量下降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,再削减掉运粮路上人马的嚼用,那整体的产量仍旧很可观。若是……若是今岁没有闹寒冻,若是……若是他们从一开始就相信教官的话,辟地栽种番薯和玉米,那能运到咸阳太仓的粮,又将会有多少?大司农和太仓令光是想想那场景,都起一身鸡皮疙瘩。他们大秦,可从来没试过如此富裕啊!

这还是两季的收成,要是往后每年都有两次这样的收成,大秦的税收、人口、兵马何愁不强!!

两人扶着车辕,看着手中册子,忽然大笑起来,大笑过后,眼泪潸